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天才战车道少女 > 苏联军工冶金水平综述粗糙翻译版

苏联军工冶金水平综述粗糙翻译版

弹体经过热处理后达到了洛氏硬度C50的标准。这和国内的C60-63的标准比起来明显软了一些(尤其是弹体前部)。顺带一提,美国生产的穿甲弹所使用的合金钢内部掺入了0.50—0.60%的碳元素以保证硬度。这样做目的在于防止冲撞过程中的弹体变形和碎裂,尤其是在对付小斜面装甲时。

而当对付大斜面装甲时,无论合金成分和物理特性如何,整块的尖头弹在撞击的一瞬间会导致尖头破裂,而这种(尖头撞成钝头)状态下,对付斜面将会很有效。考虑到尖头会被撞碎这一情况,俄国人使

用的钝头弹也许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当然,在使用APHE弹种时,钝头弹对于保证爆炸部的贯通、碎片杀伤穿透装甲而言是十分有效的。

在工艺上可以发现苏联人将弹药的硬度统一制作到C50的硬度水平。当然一个例外就是85mm弹药(C25)。国内的水平是尖头部位C60-63,到底部大约是C45。这种(不同硬度处理)方法可以保证穿甲过程中弹体的整体完整,虽然这时候弹头已经碎得差不多了

苏联人制作的风帽一般采用深压、冲压工艺制成,材料是低碳钢。旋转弹道用铜制作,当然一般会含有5%的杂质。

正和其他的一些苏联军工产品制作一样,钢制AP弹在不算重要的部分做工粗糙,当然在旋转弹带等(关键)部位则能够和国内产品相比。在做工要求严苛而且耗费大的部件上,苏联人一直注重节约。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B.HVAP(高速穿甲弹)

这种带有钨芯部分的穿甲弹,其钨芯部分是被金属弹托包起来以便于火炮发射。在穿甲过程中,钨芯会冲破外壳发挥穿甲作用,其实弹托部分基本上不发挥穿甲作用。不过苏联人作的弹托重量比较重。这样子弹托可能在撞击装甲时发挥一个活塞一样的左右,帮助钨芯打入装甲板内(撞击

瞬间弹托部分形变,将动能传递给弹芯,提高着靶速度和穿甲能力)。

在韩战时缴获的HVAP看起来挺原始的,和德国人二战时期箭头穿甲弹很相像。图7展示了45、57、85mm三种口径的HVAP弹药外形:

这三种弹设计上都十分相像:材料使用了未经热处理的低碳软钢,见表5。

风帽采用了砂模铸造铝合金,内置钨芯并旋进弹体,见图8。此外这种风帽倒和国内的Alcoa212和195这两款很像。钨芯使用了氧化铅甘油水泥加固。

至于76.2mm的HVAP,风帽使用了低碳钢压铸成型。使用在钨芯弹头部位卷曲的方法进行钨芯与弹体的固定。这种小一些的HVAP使用的是整体式钢条制成的弹带。

再一次地我们发现了,非关键部位的加工处理还是很粗糙的。此外,正如猜想的那样,钨芯弹的成分里也含有一些非战略性资源。统一的规格如下:90%的钨,6%的碳以及大约4%的镍。目前还知道的一点是,钴在作为结合剂方面比镍强,而且还能增加硬度,防止弹体破碎。所以苏联人对于镍的运用,根据我们推

测,是由于国内的钴储备不足而做的替代,要么是苏联人认为镍在各方面上已经够用而无需用钴(钴属于战略物资)。

美国方面,钨芯弹里使用了足量的钴元素作为粘和剂。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减少粘合剂的使用量反而有助于提升整体穿甲弹的表现,以5-8%的钴含量为佳。这样的话,看来我们以后的钨芯弹(组成成分)发展方向可能会向着苏联人那边靠去。

此外,苏联和美国HVAP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类似尺寸下)钨芯弹体的重量和尺寸不同。

表5显示出如下信息:

苏联45mmHVAP的钨芯弹重量大约为1/2磅

57mm、76.2mm和85mmHVAP则在1-4/3磅之间。

此外,钨芯弹占整体弹头重量的比例在13%-30%的区间内。

美国方面则相反,76mm的M93式HVAP弹芯重4磅,90mm的M304式HVAP弹芯为8磅

弹芯占弹头重量的比例分别为45%和50%(即美国的HVAP保证了足量弹芯质量的同时相对减轻了基本无用的弹托部分的死重,这也是76mmHVAP弹比85mmHVAP弹穿甲能力胜出的原因所在。当然如果苏联人能开发出类似规格的HVAP那么大幅提升穿甲能力应该也不在话下)。

其余部分见图8、9

电子显微镜下的苏联钨芯弹结构图见图10.可以看出材料非常多孔隙,而且晶体颗粒结构很不规整。微观结构的粗糙自然会影响实战运用。

考虑到HVAP弹的箭头外形和轻重量,炮弹的有效射距并不会太远。同样的原因他们的表现比起国产HVAP显然也差了一个档次。不过从韩战时的经验来看呢,短距离内苏联的HVAP的表现不输于国产货。

IV.高爆弹

苏联生产的高爆弹整体外形上类似于国产货。不过在细节上还是有些不同:苏联高爆弹的外壳要厚一些,也许是为了能产生更多爆破碎片。事实上苏联人的高爆弹更加注重碎片杀伤而非爆炸效果。无论是迫击炮还是其他火炮用的高爆弹,相似口径的弹药都比国产(高爆弹)的外壳更厚、更重一些。

从表6显示的数据来看,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苏联人使用的(两种火炮)高爆弹都是以铸铁为材料的。

其脆硬的特性保证了能产生足够的碎片——同规格、口径下,铸铁高爆弹产生的碎片数量是锻钢的20倍左右!部分82mm迫击炮的碎片还原图如图11所示。

图上这枚炮弹爆炸后产生了超过10000枚的碎片。虽然大部分碎片(7500枚左右)不超过2格令重(1磅=7000格

令,2格令不过0.13克),这么大数量的碎片保证了对人员的杀伤,实际上即使是这么微小的碎片也有足以致死的威力(韩战时的实地测验结论)。

此外,一枚82mm迫击炮高爆弹还能再产生大约1600枚2-5格令的、850枚5-10格令的、700枚10-25格令重以及100枚25-50格令的不同规格碎片。以上规格的碎片相比之下对人员杀伤最为有效。

我们在阿伯丁试验场经行了苏联82mm铸铁**和美制81mmM43A1型锻钢**的设计比较测试。射击对象是1分(1分=10mm)厚度的半圆松木板,半径在20-40英尺之间。测试结果如下:

此外,苏联炮弹弹壳碎片的“额外”表现如下:

对20英尺板——8倍击中次数;4.3倍击穿数

对40英尺板——9.1倍击中次数;8.1倍总击穿数

每平方码(≈0.836㎡)上的碎片散布如下:

以上数据取自阿伯丁试验场报告,由实验室/博物馆总负责人G.B.加雷特上校提供。时间1950.11.28

(在口径的选取上)苏联人有一个小手法十分巧妙,这里也要一提。当他们缴获了美制81mm**时,他们依然能用82mm迫击炮管发射出去,反之我们的81mm迫击炮炮管就做不到。

为了近一半探寻铸铁(产生)碎片的优良性能,我们选取了120mm苏联0843A型迫击炮做实验。它能产生23000枚左右的碎片:

2格令左右为1万枚;2-5格令为6000枚;5-10格令为3000;10-25格令为2300枚,25-50格令为900枚;50-75格令为300枚,75-100格令为200枚。如此的反人员武器威力实在可怕。

从表6来看,铸铁的质量略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炮弹的杀伤力,同样也许是这个原因,苏联人使用的迫击炮管(爆破压力→低初速→杀伤范围减少)比较短小。在另一方面,铸铁爆破所形成的形状比较短小,接近立方块形状(见图11),这种形状的碎片拥有最为理想的杀伤距离,要比锻钢制作的炮弹好。再一次的我们发现了,高爆弹药的表面制作是粗糙的,除了关键的旋转弹带等部位。

总体评价:

(在下结论前)有一点需要牢记在心,那就是本次测试的苏联武器,代表的都是二战时期的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其中绝大部分的生产都在1940-1942年这个时间段甚至更早。现在不能确定苏联人是否依然坚持着这样的设计理念。

事实上,长久以来对于苏联坦克“坚甲利炮”的夸张谣言,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传播。比如什么用于抵抗化学能弹的隔层装甲什么的;从金属工艺的角度来看,苏联人更

多的是通过收集技术情报信息(间谍活动?)的获取来达到工艺水平的提升,而不是自发的通过技术发展,熟练技工的培养等方法……

另一个特色是苏联人广泛使用的“高硅钢”。依照美国标准,硅含量通常不超过0.4%,而苏联人这边则能超过1.5%。美国人少有例外地生产高硅钢的一次实践(也)是

在二战租借法案下生产提供给苏联人的钢铁中的。那批钢材含有包括硅在内的很多杂质。硅本身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合金元素,不能发挥太大硬化钢板的能力,事实上在250-300布氏硬度的钢铁里硅还会使钢板变脆。当然在400-450区间里硅可能就有有利的一面了。不过,任何情况下,高硅含量合金里必然有诸如

锰、镍、铬等合金元素来保证硬度,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硅的应用似乎不是那么必要。

看来苏联人在制钢时对于钼元素的使用量有所保留,虽然这个元素在回火处理中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苏联制造的钢板和穿甲弹并没有在脆性沉淀形成时进行回火的工艺处理。这样子对于钼元素的使用需求量就大大减少了。

大多数情况下,苏联生产的钢铁内合金元素含量添加的并不明智:要么过多或者过少。当然在差不多时候(1943年前)我们美国人生产的武器也是那么一回事。43年之后国内有了生产规定标准,钢铁中的合金含量有了添加要求,这样子有助于节省战略资源。

在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需要的话,凭借苏联人的制作技术,也可以凭借着优良的加工产成品做得很好。同样的,他们也可以做出精致的焊缝、铸造部件。(然而)在细节上过分追求完美就意味着耗时烧钱。

从人类的历史上看,精工细作(低产)的军工没有赢过哪怕一场战争

补充:英国人对VI号战车“虎式”坦克的装甲测试

英国人检查底盘号为250570虎式坦克的结果,没有采用表面硬化工艺,各部厚度和硬度如下:

厚度mm贝氏硬度

炮塔顶部26

290

炮盾

100-200280

炮塔侧面82

255

车体顶部26

335

车体正面上部102

265

车体正面倾斜部62265

车体正面下部102

265

车体侧面上部82

255-260

车体侧面下部63

265

车体后面82

255

---------------------------------

虎式坦克装甲硬度并不高(没有应用表面硬化技术的记录,唯一虎式应用表面硬化技术的记录来自于英国的猜测——我军在北非遇到一种新式坦克,所有反坦克炮都没有效果,猜测装甲使用了表面硬化技术)

虎式防御的来源主要是其的高韧性带来的高冲击强度,而这个优势在德国失去挪威钼矿之后失去的一干二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