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汉朝在线 > 转贴:从历史看人物——以刘邦和朱元璋为例

转贴:从历史看人物——以刘邦和朱元璋为例

二、西方史学更注重私秘材料

倒过来看西方史学。西方史学,论发达和漫长的延续都不如中国史学,但在传记方面,西方史学有几个重要贡献,断断续续地留下了一些传统。希腊的公共生活是靠讲演来表现,因而修昔底德(Thucydides)写的希腊古代历史,是把当时当地的长篇讲演记录下来,在没有录音机、录音笔,也没有照相机的时代,这种文辞的表现把讲演的风采活生生地记录了下来。罗马的普罗塔克(Plutarch),把他认为自古到当时重要的英雄都记录了下来,他部分接受了《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英雄的描述特色,对人物的身体特征花很大力气去描述。反观中国史书,对人物身体特征的描述就不太像“人”,例如:夏禹重瞳,我问过眼科医生,眼科医生说这是白内障;刘邦隆准高鼻,中国人鼻子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孔子头上扁下去,中间凸一块,可能难产的后果。中国史学家对人物physicalcondition(体貌特征)的真正面貌,描写很少。如果叫中国史学家形容我,他们不忍心用太坏的字眼,但事实上我的外形是很糟糕的。

西方史学这种对人物的描述,到晚近有大转变。心理学家Erik

Erikson的两部名著,一部是写马丁?路德,一部是写甘地,都写得活灵活现。ErikErikson不只写了上述两本书,但这两部书写得确实非常精彩。ErikErikson是心理学医生,他用心理学家的方式来分析人物,描写的不是physicalfeature

(体貌特征),而是内心。他特别重视人从不认识自己到认识自己的过程——慢慢进入社会、小学,和其他人来往。他接受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到十四五岁的春情发动期,此时期性的问题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他根据观察,认为认同危机对人的性格有很大改变,而性格影响行为,行为也影响性格。

从ErikErikson以来,西文的传记文学非常盛行,也确实写得非常好。我们发现写得好的都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专业写传记的,比如美国Barbara

Tucker写的传记,把人物写得非常生动。这些西方的传记文学家、史学家,多多少少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大量引用私秘文件:日记、书信、谈话、访问、邻居及亲戚朋友的记载,其中最重要的私秘文件是书信。近代西方史学传记上的篇幅,远超过中国历史中传记所占的比例。西方史学传记所占的位置,甚至与典章制度、事件鼎足而立。典章制度和事件,大都被史学家写成专篇论文,但一般人看历史,无法看专篇论文,要靠历史人物传记作为理解历史的角度。也就是说,一般老百姓的历史理解,是从传记中得来的。假如今天没有金庸,很多人不知道中国西南角上曾经有个大理国;很多人不能理解宋朝不是一统天下,而是5个国家同时并存。

三、重友情、薄亲情成就了刘邦的伟业

拿西洋的传记传统和中国比较,我要说的是:中国的纪、传、表、志实际上已经终结,我们已转向西方的传统。西方史学传统以人为主角,并解释历史人物为何有如此的作为。今天我挑了两个历史人物作为例证,一是刘邦,一是朱元璋。我挑刘邦,因为太史公留下了生动的描述,以致我们对刘邦的生平、性格、家世、经历,要比别的皇帝清楚得多。朱元璋为他自己留下了记录,他对做皇帝以前的家世、经历,有不避嫌、不避讳且相当真实的阐述。两份资料,虽不能和西方传记的私秘文件相比,但仍可用。刘邦、朱元璋两人,创造了朝代,影响了朝代的作风,我觉得拿这两个人来比较,可以看出一些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